C12:更底层的约束力!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与人起冲突的时候,会习惯性把问题闹大,从而迫使相关人员不得不介入。如果你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却有无穷无尽的责任和麻烦,搞得不好就里外不是人,你对这些糟心的事的态度肯定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人民服务需要一种自我燃烧的热情,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样的热情的。
刚解放的那一代人有这样的觉悟和热情,因为他们经历过流离失所的苦难,他们经历过九死一生的抗争。许多人怀念民国,他们怀念的民国是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而且把自己代入了达官显贵。事实上,真正从民国过来的人都不怀念那个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苍生离乱的时代。人总是透过苦难来感受幸福,正因为他们长期在晦暗的凄苦中挣扎过,所以,当他们在稳定秩序下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不仅知足而且真的愿意去相信一份值得期待的美好,甚至愿意点燃自己主动投身其中。曾经有个教授评价当下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入木三分:50年代拍的主旋律电影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都经历过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而现在的爱国电影是真的在演,不管演员还是观众都是在试图演出一种爱国的样子!
同样的道理,解放初期的那种初心是一种本能的真情流露,是一种将心比心的体谅。似乎自己不去把问题解决了,心里就过意不去。这种过意不去源自于这样的担忧:回避难题和瞻前顾后的行为会让自己背负道德枷锁,在组织生活中显得觉悟不够高,跟不上新时代积极向上的潮流。现在不管是教师还是公务员都只是一份工作,只不过打工的对象是公家单位。既然是打工,就会潜移默化的讲究利弊得失。如果做某件事收益不大风险却很大,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大家肯定都会绕着走,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这种情况下,就会滋生出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明面上的,另一套是私下里的。事实上,千百年来也都是这样玩的。面上的那一套用词文雅,冠冕堂皇,而私下里的更契合人性本来的样子。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君父不能有错,但现实情况却是: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只要资源不足就无法解决问题。你手里只有一桌饭菜,结果来了两三桌的客人,又必须要招待好,谁都不能得罪——那就只能糊弄了!糊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欺骗,因为现实状况和人的诉求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而人又普遍缺乏接受现实的勇气,宁可自欺欺人也拒绝接受现实——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骗子才能应付得了!
有些女生总是被人渣,是因为她的各种诉求只有骗子才能满足。而她之所以会追求各种充满悖论的诉求,皆源于自身的缺陷。一个人想过好生活,但自己又无能为力,同时又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交换的东西。要解决这种充满悖论的诉求只有一个办法:骗她!她为什么总是被渣呢?因为她状况、处境和诉求决定了她渴望被欺骗,你就是不骗她,她也需要自己骗自己。所以,她会主动避开那些正常人,专挑能够骗她的人。所谓的招渣体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人的自我判断越是缺乏和缺乏价值感,就越容易触发精神结构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所引导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自我否定。如果理性的接受现实的反馈,必然会不断的触发自我否定。而精神结构的自我保护机制需要化解这些证据确凿的自我否定就必须营造出一些虚幻的东西来满足那些充满悖论的诉求。
千百年来,家国一体的文化浸透和教化方式,让大众始终像孩子一样天真。但真实的世界终究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承诺是一回事,能做到则是另外一回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做不到的是,即便再有心也终究于事无补。一个无能为力的人即便胸脯拍的震天响又有什么用呢?即便这个人不缺这份心,但确实没有这种能力。再感天动地的承诺也终究是一句空话,海誓山盟也不过是在表达当下的激动心情,仅此而已!
法律的核心并非法条而是人性!法条所构建起来的理性规则如果无法与生命体求存行为所形成的现实格局相契合,就会沦为一纸空文。在过渡阶段,人的指令和理性规则会同时运转,前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活策略,而后者是整个社会试图构建的基本原则。在转型的过程中,后者是基于前者进行博弈陷入势均力敌之后采用的砝码。这个转型的过程会比较漫长,但永远不会终结。升级的结果也只是让前者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权重日益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在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后者成为裁决冲突的唯一依据。
在能量转化能力有限但规模却很大的共同体中,秩序就会成为最核心的要素。为了不破坏整体秩序,就必须要压制个体。从而把所有冲突都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所以,从上而下都不愿承担责任,也习惯性把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转化为个体的品德问题——如果现实问题没解决,不是去梳理造成问题的前因后果,也不是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而是会异口同声的质疑解决现实问题的人存在人品问题!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把问题梳理清楚,而是想着如何把水搞混,从而避免被道德指责。如此一来,就逐渐养成喜欢把解决不了的现实问题都掩盖起来并假装看不见的坏毛病。于是,相互糊弄,自欺欺人,言不由衷就逐渐变成了常态。
在这种状况下,只要问题没有爆出来,问题就不存在!于是,把一切都限制在方寸之间,就成为了维系整体秩序的捷径。既然是极度省心、省事的捷径,那么在现实操作中就必然会成为趋之若鹜的首选策略。我们会表彰极度匮乏和恶劣环境下某些个体的美德,但没有人会去深究当事人为什么不得不呈现出这样的美德。所有人都会乘机感动的稀里哗啦,并把最廉价的赞誉都堆积在当事人身上,但也仅仅止步于此——没有人会去思考,甚至没有人去关注把人逼成这样的现实困境应该如何改变!
虽然关注秩序也强调平衡,但并不在乎具体问题的是非对错。在这种思维惯性和心态之下,一颗大树存在一些枯叶是在再正常不过的,枯叶的命运无关紧要。而且,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是所有的具体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解决。如果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打破了平衡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它关注的是整体而不是个体,关注长远而非短期,会从长远的利益来决定当下的策略,在决策中注重接力,强调个体的牺牲,也相信时间的力量。
从宏观上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微观上来说,它也是现实中许多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问题产生的根源。譬如说,个体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试图把问题闹大,从而迫使更高一级的关注。不管是去饭店吃饭,还是去机关办事,与查阅章程比起来,更热衷于直接找负责人来处理。那是因为大家都不相信明面上的规则,而且章程的设计一开始就是为了成为挡驾迷宫,而不是成为解决问题的流程。
而且所有解决问题的资源都集中在负责人手中,末端既无法调动资源也无法做出任何承诺,只能用来筛选办事的人和上传下达消息。正因为末端的权限很低又无法申请到资源来解决问题,但出了问题,责任又会被层层转嫁到自己身上。在这种双重驯化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成了最好的生存策略。只要整体秩序没有被破坏,大家都相安无事,就皆大欢喜,是非对错皆不重要!
为了降低维系秩序的成本,不但压制个体,甚至会习惯性把一切问题都推给个体自己去解决。如此一来,个体就不得不去面对所有的不确定。正因为如此,个体的生存策略逐渐进化出两种极端特征:极度的隐忍和无底线的破坏!前者是维持秩序的惯性使然——把一切外部冲突都转化为个体的自我压抑并让其在内部消化。譬如,在现实生活中,当家庭遭遇困境之时,自我判断为弱者的一方不会主动跟另一方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会用最恶毒的责难去伤害对方,指责对方给自己造成了困境。甚至会通过与外人的比较来凸显对方的无能,用尽一切方式去灼伤对方的内心,侮辱对方的人格,从而把自己摘出来,并迫使对方解决问题并自己消化情绪。越是底层就越会如此处理问题,自己无力改变的问题甚至不允许被提起,所有无法满足自身诉求的问题都会变成指责,最后会呈现出两种极端状况:不是无限隐忍和逃避,就是残忍的暴力冲突!
事实上,无限的隐忍和毫无顾忌的破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俗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个俗语背后隐藏了个体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不惜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去突破秩序的压制。小孩通过哭闹迫使大人来关注自身的诉求。父母在乎的是脸面,孩子就拼命让父母的脸面挂不住,为了息事宁人,父母往往会妥协并满足孩子的诉求。这正是孩子的反制策略,这种策略基于父母的在乎和恐惧。同样的道理,因为在乎秩序而不问是非,关注整体而无视个体。所以,个体的策略通常是通过把事闹大来形成漩涡去突破更高一个层级的秩序,从而把与自己有关的事变成与一堆需要维持秩序的人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大家并不明白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如何形成的,但心态、观念及情绪会怂恿着自己采取这样的应对策略。曾经看到一群业主与开发商有利益纠葛,不去法院起诉,却拉横幅把一条交通要道堵住了。对于需要维持秩序的统治机器中的各节点而言,把事捂住是一种本能,而对于普通个体而言,把事闹大也是一种本能。二者的本能就源于上面阐述的脉络!
如果个体遇到问题就不管不顾的把事搞大,迫使秩序的维系者及其背后的公共资源介入。那么,这种博弈不仅大量消耗本来就不足的公共资源,还让整体秩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亘古以来,之所以会进化出一套低成本维系整体秩序的机制,就是因为在能量转化能力有限,且构建起来的共同体的规模空前庞大的时代,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化出各种能让个体相互消耗又相互制约的方式来转嫁维系整体秩序的成本,从而能以最低成本在最大规模的共同体中维持住秩序!大多数低成本约束都存在于人心之中,如同一层用来羁绊的蜘蛛网。个体一旦不管不顾,很容易扯碎。而约束行为的这种心头羁绊一旦被撕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为了以低成本维持住整体秩序就会逐渐进化出对人性更严厉的禁锢。历朝历代对内部失序的防备不亚于对外部威胁的担忧。
在《C4: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中阐述了升级过程中,构建统治机器的零部件必将逐渐轮换。升级完成之后,新秩序对个体的控制将会远胜于往昔的任何时代,而且不再主要依赖于人心中的羁绊。升级完成之后将拥有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把触角伸入个体的方方面面。个体在被数字化建模的过程完成分层隔离。越是往下的个体越难突破无形边界的限制,而且会被各种形式的渗透所牵引,并一直活在被隔离的幻觉中。
社会产业的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社会基础结构的升级。升级的过程会造成许多现实问题并作用在个体身上。原有的诸多社会基础结构会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坍塌,而与之相关的人群必然出现分化。个体命运的沉浮以及由此形成的悲欢离合虽然震撼人心却也不可避免。对于能够看清脉络的理性者而言,当然是要顺势而为。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所有付费、被封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